咨询热线 

18606242582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日期:2022-11-10 11:46:01    来源:admin
SMM网络新闻: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定制的四大职能之一,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难以治愈的顽固疾病。更严重的问题是,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进行了多次强有力的干预,并推出了出台了一系列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出台各项调控政策、法规和部委文件。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有一巨大的调控运动。每次调控,都有大量大型项目紧急停工,各类企业关闭、停止、合并、转移。但经过几次调控,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剩导致调控,调控后是一轮大规模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投资、过剩和监管的循环无疑是政府失败的主要标本。 为什么中国经济产能过剩不能治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如何调控市场?本文以1996年以来钢铁行业调控过程为例,对中国政府产能过剩调控过程及其绩效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探讨揭示了产能过剩治理和调控失效的症结,解决了产能过剩治理和纠正政府失败的对策。 一、宏观调控过程, 方式和政策表现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超过日美,跃居世界第一。从此,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官方和民间讨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话题。作为工业的脊梁和传统产业的代表,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因此,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对产能过剩问题发起的几次宏观调控整顿运动,几乎都是从钢铁行业的调控整顿开始的。从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实施来看,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自1996年以来对钢铁行业实施的宏观调控和政策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第一阶段(1996-2002年) 现阶段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最大特点是行政权力对市场和行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地位。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草创阶段,市场本身的实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政府对产业和产能的监管基本上遵循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控制模式,因此在九五和十五之初,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目标仍以计划的形式颁布。 自1996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九五计划,严格控制新项目,规定2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必须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1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关于控制钢铁行业总量的通知》,认为钢铁行业存在日益突出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工业结构问题,要求1998年以钢铁产量为基准压缩钢铁产量10%,坚决制止重复建设,3年内不批准新的炼钢、炼铁、轧钢项目;同年8月,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了《工商投资领域停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包括15个钢铁行业,包括高炉炼铁和转炉炼钢。2000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2000年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发布2000年钢铁生产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新产能投资。2000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2000年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发布2000年钢铁生产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新产能投资。在行政权力的大力干预下,国家对钢铁产能的总量控制是有效的。自1997年以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降。1997年至2000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08.49亿元和1749亿元.67亿元、76.87亿元、63.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呈负增长趋势。 在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前两年,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为主体,其主要手段是行政管制,通过对新建项目的审批和控制,加强其监管。因此,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特点是调控主体和调控手段的单一性。所谓调控,基本上遵循了计划时代市场准入的严格审批和控制,行政控制的特点一目了然。换句话说,政府时期政府对产业实施的宏观调控是通过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来控制预期产能过剩的。 2.第二阶段(2003-2008年) 这一宏观调控的一大特点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博弈格局,博弈日益激烈和复杂。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不断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引起中央政府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促进钢铁行业的强有力监管。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多方博弈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力量逐渐显现。正是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了投资热潮的持续上升。 在十五期(2001-2005)的前两年,国家继续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中国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一巨大的积极刺激下,出口和投资突飞猛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种能源的全面短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当时最短缺的两种材料。2002年,全国钢铁行业总投资710亿元,比去年增长45.9%,投资增速开始强劲上升。 随着各地投资的飞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市场和企业围绕投资竞争、产能过剩和宏观调控的博弈剧上演,高潮迭起,精彩绝伦。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巨大的市场整治和宏观调控运动。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03]103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停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多种手段,迅速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势头。 最后一篇文章:关于第四届全国钢铁贸易物流企业百家诚信评选入围企业的通知 下一篇:分析:板材产能过剩影响整个钢铁行业